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我们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但在汇报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请大家帮助明确:
1.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见过。
2.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生1:馒头放时间长了就会长霉。
生2:我在家里仓房中的旧皮鞋上见过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爱长霉菌,我见过。
生4:我家的墙角上长了一片很难看的霉菌。
3.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冬天也会长毛发霉。
4.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气。
生2:还有阳光、温度、湿度。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他们的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第一小组率先登场,组长张扬利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探究空气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假设: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两块鲜馒头。具体做法是:将馒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一个有通气孔,另一个隔绝空气。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进行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两袋中都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通气袋中馒头上长出了白毛状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变成绿、黄、黑色斑块。最后连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馒头都七八天了,也没什么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
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
张亮:请问你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记录员刘鹏自信地答道:空气。
邓林同学:我想请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将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计时员高萌萌说:这并不难,首先用蜡将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将袋内空气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胶带将针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莹若有所思地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
这个问题问得第一组同学措手不及,有的同学说会长霉或坏掉,有的说不会。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争论中来,这时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球又重新抛给了学生: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有人说上网查,有人说问专家,这时王菲说:超市里的许多密封很严的食品袋上都标有保质期,如果时间过长,食品就会变质,但会不会长霉我不知道。不如让第一组同学接着将实验做下去。刘伟红抢着说:让事实说话吧!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最好。王菲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同学说,我们与第一组同学的课题、实验设计及结果都相同。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米饭。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第三组王琳同学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我们的课题是: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假设是:湿度会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是用烘干的馒头片和潮湿的馒头片。实验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将干馒头片和潮馒头片分别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紧口。再将装干馒头片的装置放到温暖的厨房里,另一套装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里,结果三四天过去了。两个塑料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谁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湿度。所以两个装置都应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这样也有了对照实验。就在第三组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相信你们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实验设计会更加完善。你们一定会将探究进行到底。
第七组同学代表王辉发言: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与选择的实验材料、方案设计都与教材上是一致的,虽然大家会误会我们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但我们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搞了点创新:我们认为利用表格和文字来记录这个实验现象不形象也不生动,所以我们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来做记录,实验材料每有一点变化就照一组照片。请看这是我们组记录员刘红的杰作。同学们在抢着看照片的同时没忘了报以赞扬的掌声。
Tag:生物教学反思,生物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生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