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6t5.com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1
把握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 )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从学习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入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气体制取的内容,再引入到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最后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循序渐进,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增加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2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把
课堂还给学生,设置一环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加上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亢奋状态,水到渠成,在学生的想、说、议、探、评中愉快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在安排学生交流探究设计出的不同实验装置时,交流的深度还略显不足。
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启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课题。教师先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从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细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重组教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再到三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教师自我的一次超越。以下是三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部分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1: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讨论、交流、反思……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到原因了吗?
生:我们找了,争论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师:很好!能说明其中原因吗?(该小组学生面露难色,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了“液封”的原理。)
一教后的反思:该片段中的设计与教学,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细节也没指出,着力开发利用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把“错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克服了传统教学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实验一定要成功的陈旧做法,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很大。这样的教学流程也许不会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却有一种“真实有效”的酣畅。这是一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但能否还可在教学生成上有所突破呢?
片段2: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小心使试管底部破了一个洞。
师:有的同学不慎将试管底部打破了一个小洞,扔了挺可惜的,同学们想想办法,能否废物利用呢?(学生兴奋、好奇,探究欲望强烈。)
生:可以设计一种随时“开、停”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师:请你上讲台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吧!(实验成功,师生共同分享)
二教后的反思:在设计这节课时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片段3: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多视角的教学评价。
利用课本第111页提供的仪器,
学生在课前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方案,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课后延伸探究,利用鸡蛋壳、食醋等生活用品设计家庭小实验,既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又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