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研引路。
任何一种行为或措施,没有先期的探索和铺垫是难以铺开的。在远程资源的利用上,我们除了自行探究、摸索外,2005年,我校还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相关课题的子课题——《如何利用网络资料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该课题被学校规定为全校性的研究课题,人人必须参与。在几年的研究中,老师每年都必须写出相关的总结或经验材料,并几次召开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由衷地感慨和因应用而尝到的甜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交流的主旋律。2008年4月,我校基于远程资源发展和利用的5年总结《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技术革命》,被省教育科研门户网站《校本研究网》评为“精品文章”,我们学校还两次被州教科所(院)评为“网络教研先进集体”。
3、交流协作。
为了充分研究远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学校研究、交流为基础,我们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应用下的作文教学联片教研活动,活动邀请了周边乡镇的茶店子小学、中元子小学、柳荫小学、光明小学及长江小学共同参与,为网络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很好的研讨与交流,也为以后的“班班通”应用作了最好的铺垫。
4、健全、落实管理制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课题,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也是全新的课题。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给予辅佐,是难以成功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资源,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各种制度。这些制度可分为:学校领导管理(职责、责任,前面已表述)、管理员管理,教师的应用技术管理和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管理以及学校有关硬件的管理等。
(1)管理员的管理。管理员在远程资源及“班班通”的使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首先对管理员制定了岗位职责和一周工作规范等文件,按照要求填写《管理员工作周记》、《远程室使用记录》,这些措施对督促、规范管理员的行为和工作有很好的约束作用。第二是与管理员签订远程资源利用目标责任书。第三是对管理员有考核方案,做到一学期一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表模挂钩。
(2)教师技术水平管理。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水平及远程资源使用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远程资源的使用水准。为此,我们一方面在提高教师个人计算机水平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和考核的力度,促使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上新台阶。在县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多次对教师开展培训、考试。培训时间与出勤挂钩,培训结果(计算机水平)与评职、晋级、提拔等挂钩。目前,全校教师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word和Excel,都能熟练地搜索和下载文件,都能熟练地直接利用资源开展教学,都能制作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40%以上的教师还能制作出比较精美的课件。学校现校长刚从中学调到我校时发表感慨: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比中学普遍要高。这是从侧面对我们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算出的评价和肯定。
(3)学科应用管理。在学科应用上,我们一是抓学科覆盖率,二是抓教师或学科使用数量。学科覆盖率,早在2003至2005年的三年规划中,我们就提出,学科覆盖率要达到95%,也就是只有个别学科如体育除在外。在2006年的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2008——2010年,学科覆盖率为100%,达到“全覆盖”。教师在远程资源使用的数量上,在各个时段,我们是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状况、教师的年龄结构以及学科差异等因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在200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即起步初期,我们规定:40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每学期使用量不得少于6到8课时;40岁以上的及其他学科的教师,使用一到二节。之后,逐步发展到45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每学期使用12至14节,其他教师也有相应的提高。“班班通”实现以后,在应用管理上,我们做了如下的摸索:第一学期,语数外教师使用量,全学期不得少于40节,其他教师不得少于4课时,体育教师不得少于2课时。第二学期在总结了第一学期的经验后提出:语数外教师必须做到“课课用”,力争实现“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并提出具体数量要求:数学、外语教师,每班不得少于学期总课时的70%,语文不得少于学期总课时的60%。其他学科全学期每班不得少于5节,体育学科全学期每班不得少于2节。这样分班提出要求,提高了使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