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www.t6t5.com)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是金属与氧气和酸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金属与酸反应”的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较之以往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凡讲到“酸”,涉及到的实验,多数是以我为主做演示实验。这样做虽然省时省力,但由于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就不能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今年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也尝试着做了一些改革,将多年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同时教学设计也做了一些改进:
⒈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你都学过盐酸或稀硫酸可以跟哪一种金属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⒉引入新知:除了镁以外,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你想提出关于这些金属的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师生锁定2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与酸反应?如果能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接着让学生建立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再请一些同学交流,确定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实现以观生趣、以趣生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让学生主动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亦是很高。
⒊引导学生分析:锌、铁、铜、银分别放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或稀硫酸中,为什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一样?从而引出不同的金属在水溶液中活动性强弱不同。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和结论,讨论分析人们排列的金属顺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两点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判断和综合归纳能力。
虽然准备这节课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看着同学们课堂上学习兴趣的提高,愉悦、欢快的表情,学习思路的畅通,我觉得值。 htTp: //(www.t6t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