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反思其他教学反思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反思» 正文

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反思

[07-25 01:47:26]   来源:http://www.t6t5.com  其他教学反思   阅读:8526
概要: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在动情点上思考探
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反思,标签:其他教学反思范文,http://www.t6t5.com
  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动情点”通常是指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共鸣之处。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疑难点上思考研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4、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结合表演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结合歌曲创作,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结合节奏创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游戏入手,让他们喜欢节奏,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之外,学生的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式来进行。
  结合绘画创作,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和活泼的乐曲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变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二、“三个尊重”,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敢于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的想象,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听课,欣赏乐曲《刀马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表示不赞成。这时,老师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只要说得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再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其他教学反思其他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其他教学反思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