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教学中除保留使用传统评价方式外,还尝试以“课前5分钟演讲”“课堂有价值提问”和“课后小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多元智能。
课前五分钟演讲主要是讲“历史上的今天”,要求学生每节课前五分钟上台轮流演讲,并规定演讲的三段论。第一段要求明确历史上今天的事件名称,第二段用100字概述这一大事的前因后果,第三段则用300字左右描述事件发生中的精彩片断。一年以来,全体同学的课外知识面也拓展了许多,对历史课的兴趣也油然而生,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实验尝试开始之初,学生还没养成这种习惯,显得被动和不自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自主努力,虽然学生提的问题还是较低层次、较零散、不成熟,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一些收获和喜悦,对历史课也感兴趣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课后小论文撰写评价方式中,比如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我在寒假布置了一个作业: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有的学生写道:“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务之急是举国之力改革教育制度,大力提高下一代国民的素质。”“伟大的祖国,我相信您,你一定会成功!”我想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
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中考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Tag:政治教学反思,政治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政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