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的困惑就是到底应该用什么形式,才能避免上面的问题出现。
再说说最初设计的“动物知识竞赛打比拼”,而这节课我却没有用知识竞赛的形式。
先给大家说说我在试教这一环节时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动物又这么了解动物,现在我想考考大家,我们来一个“动物知识竞赛
比拼”,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
学生:敢!(学生的热情很高涨。)
题1:松鼠的尾巴为什么特别大?
题2:蜻蜓低飞说明什么?
题3:被称为“四不象”的是什么?
题4:马的睡觉姿势是怎样的?
题5:小蝌蚪张大后变成什么?
题6:大雁为什么排队飞行?
答案说对的组会得到“百科全书奖”。组内同学可以商量,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比赛结束了,得到奖的同学自然很高兴,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从开始上课都很快乐,可是当最后一个环节结束的时候,他们却是垂头丧气的,我一再鼓励他们,他们还是不快乐。
我最初的设计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充满人文气息,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这又成为了我的一大困惑。
经过不断的反思和研究,我明白了,问题不是出现在课堂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太强。于是,我
就反思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为学生准备的那几种小动物,我认为学生会喜欢他们就一定会喜欢吗?用知识竞赛大比拼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在生活中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并且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发现动物的可爱、从而更加关注动物、爱护动物,他们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着老师走”不仅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碍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现在教学已经实施。我反思自己,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拓宽,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学都不会是完美的。我这节课也是一样,虽然对前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但我想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的实施上也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想,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孩子受益、让学生能在我们的课堂中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我想这就是成功的。
另外,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进一步反思。教师自我揣摩,自我体会,是否教学目标都完成。学生讨论省悟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有模糊。可以作进一步探究。例如:在《我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是看了一段关于动物的录象。目的在于通过这段录象激发学生对动物的诸多方面发生兴趣。如:动物的外形、生存环境等。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课后让学生大量的获取课外知识,搜集资料,进一步学习很重要。
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探索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快乐的学”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创造。 www.t6t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