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听听大伙有什么意见?
生:互相评价。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不懂“慈祥”是什么意思?
师:下节课我们一起再学习好吗?
第一课时教学后记
1、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多种巩固形式,如: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来达到识字目的。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识字游戏,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2、在写字教学方面,不追求一步到位,写对和写好分层指导,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3、本节课教学设计扎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课堂上让学生多实践,把时间交给学生。《课标》的基本理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这是很大的进步。独立识字的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有机交融,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1、回顾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各自的收获。
这个环节是承接上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各自谈谈上节课初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思、说结合的能力。
2、点击重点词语,精读细品感悟体会。
通过学生自己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点击,正好引出文中重点句段,由学生自己质疑——解惑——感悟——品读,抓住李丹的心理变化:盼望——犹豫——下定决心三个过程来感情读文,抓住爸爸的语气变化:急促——赞赏的不同说话语气进行朗读体会,加以精品细读。
3、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
文后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们的思维受到课文的影响,大多会说自己和丹丹一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后,则需在引导上加点“钙”:“针对大家想的办法,谁有不同意见?”生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最后回归到“我必须去”——“不能对老人、同学失信”的主题是已在孩子心中播种下了讲信用的种子。
4、听《岩石上的小蝌蚪》,进行课上随写。把学生此刻想说的,想出的另一个结尾写在《采蜜集》里。
5、课后拓展延伸。把这节课的感受,以《让我……的课》为题写一篇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谈各自的收获。)二、点击重点词语,精读细品感悟体会。
(生自己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点击,自己质疑——解惑——感悟——品读,抓住李丹的心理变化:盼望——犹豫——下定决心三个过程来感情读文,抓住爸爸的语气变化:急促——赞赏的不同语气进行朗读体会,加以精品细读。)
三、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
(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
四、听《岩石上的小蝌蚪》,进行课上随写。(生把此刻想说的,或想出的另一个结尾写在《采蜜集》里。)
Tag:说课稿,说课稿范文,教育范文 - 说课稿